Archive for the '读书' Category

《岁月艰难》

过年的几天看完了吴法宪的回忆录《岁月艰难》,感慨挺多。书分上下两册,上册基本写他参加红军到进行抗日斗争以及内战的经过;下册则写建国后的空军工作、政治斗争、坐牢的经历以及获释后的平静生活。后半部书由于涉及到一段敏感的历史,因此更为大家所关注;而我对前半部他的戎马生活却挺感兴趣,对红军为什么能打胜仗有了更深的了解。这些都先按下不表,我对他参军离家的一段情景尤为印象深刻,那年他十五岁:

“知道我已经报名参了军,父亲倒是很开通,表示完全同意,而母亲却只是在一边给小妹妹喂奶,一句话都不说。只有祖母在听说我要参军后,哭得很厉害。在我离家参军时,祖母一直眼泪汪汪地站在家门口,默默望着我离去。我是由祖母一手带大的,所以她最疼我。在离家去参军的路上,我遇到了弟弟。我告诉他,我要走了,家中的事情以后要靠他了,要他一定放好牛,多砍柴,帮父母多干一点活。当时他才十二岁。”

仅仅一年后,也就是三一年秋冬,当国民党对苏区进行第三次围剿时,吴家失去了房子和土地,被赶上山。也就是在这一年,除了他的父亲,吴家其他六口人相继冻饿而死。我们的吴大将军知晓这一切时已经是三年以后的事情了。甚至直到他参军三十年之后的一九六零年,他才第一次有机会回家看看。而这时他的孤独的老父亲已经去世多年,自家的房屋也早已消失。此时这个被称作家的地方,不过是几座远山几条河,几个远方亲戚和几个老邻居的儿孙而已了。人世间最大的悲怆也不过如此吧。可这在吴大将军的笔下却竟然只是几笔轻飘飘的文字,仿佛在写别人的事情。吴法宪前半生戎马倥偬,后半生陷于政治斗争。幸好他生命力顽强,在生命的后段能得到片刻安宁。可能也只有凭他这样的经历才能平静地叙述这些往事吧。

我看书时老是想起上面文字中的几个人。文中的母亲在努力给女儿喂奶,祖母在努力地抑制悲伤盼着孙子平安回来,弟弟要努力地砍柴放牛,襁褓中的妹妹在努力地吸取营养要长大成人,每个人此时都有旺盛的生命力和要活下去的欲望。而一年后他们都失败了,所有努力化为乌有。生存何其不易。我又想起王小波在《似水流年》里的一段话:

“我说过,在似水流年里,有一些事叫我日夜不安。就是这些事:贺先生死了,死时直挺挺。刘老先生死了,死前想吃一只鸭。我在美国时,我爸爸也死了,死在了书桌上,当时他在写一封信,要和我讨论相对论。虽然死法各异,但每个人身上都有足以让他们再活下去的能量。我真希望他们得到延长生命的机会,继续活下去。我自己也再不想掏出肠子挂在别人脖子上。”

以下摘自维基百科:

吴法宪(1915年-2004年10月17日),江西永丰人。1930年参加中国工农红军,同年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,1932年转为中国共产党党员。1955年被授予中将军衔。

隶属林彪的四野系统,1949年是空军负责人,1965年接任空军司令员,文革时升“军委办事组”副组长和副总参谋长,与周恩来关系密切。他是“林彪、江青反革命集团案”主要成员之一,1981年被判处有期徒刑17年,剥夺政治权利5年,八个月后保外就医。2004年10月17日在山东济南逝世,享年89岁。著有《吴法宪回忆录》,书中表示:“在我同林彪多年的接触中,从来没有听他说过有关反对毛主席的只言词组,更不要说是有关推翻人民民主专政和搞政变这样的事情。”,该书在香港出版。

读清末新政

关于清末新政,我的脑海里几乎是一片空白。中学学历史的时候,只记得这段时间有甲午海战、公车上书、戊戌变法,然后清政府又不识时务地苟延残喘了十几年,
辛亥年之后便告寿终正寝。后来看《走向共和》的时候才注意到慈禧竟然也谈论过新政和立宪,然后后来的摄政王又搞过些什么皇族内阁。最近读书才发现,原来清末新政的内容远远不止这些:废科举、办学堂、调整机构、振兴工商、组建新式军队、编修法律等等都是新政的内容,”事实上,我们现在的法律体系框架和基本原则也都是来自于100年前清末法制改革的成果“。它也在努力地革新自身,避免覆亡。后来又读到五大臣出洋考察,看到一群刘姥姥进了洋人的大观园,完全可以想象他们当时受到的震动会有多么强烈。原来100年前的中国不是那么一无是处的。除了革命者之外,还有那么一群改革者走在历史深处,为国家富强而上下求索。

历史上有些事情是讲不清楚的,“历史很多时候播下的是龙种,收获的却是跳蚤“。既然很多事情讲不清楚,那么人们读到此处必然要去思考。而编写教材的人是往往是不喜欢看到读者思考的,于是选择性地忽略,把历史按照自己的喜好着色,使读者比较容易提纲挈领,只需记住某某是腐朽的,某某是进步的,某某是坏蛋,某某是好人就可以了。这样下来既省了编写者的笔墨,而读者接受起来也不必大费周章。一群成年人有意无意地在真实之外设计了一个虚伪的模子,让未成年人统统按照模子的模样生长,这本身是一件多么龌龊和残酷的事情。


分类